大學是知識的海洋,這裡有浩瀚的圖書資料和先進的儀器設備,能使大學生接觸廣博的知識,培養必要的專業技能。進入大學以後,同學們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許多同學還遠離家鄉,衣食住行學等日常生活都要靠自己安排。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可能存在差異,主動地加強溝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關心成為一種需要,大學是學生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的最後一站,是社會與校園的結實紐帶,合理利用大學中的時間,讓自己的大學生活變得充實,大學創業,是一種嘗試!
人力資源市場化已經多年,傳統的「找工作」、「找飯碗」的觀念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校園裡的大學生們何時才能真正卸下「就業難」的緊箍咒?在校大學生該不該自主創業?「魚」與「熊掌」到底該如何選擇?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深思!
自主創業的大學生盲目樂觀,低估了創業失敗的可能性。由於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對於創業中的挫折和失敗,許多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喪消沉。創業之前,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態自然都是理想主義的,就像突然被人打了雞血一樣血氣方剛,頭腦發熱。可以這樣說,10個大學生創業,7個倒閉結業、2個苦苦支撐、1個實線盈利。成功率只有可憐的10%。
急於求成、缺乏市場意識及商業管理經驗、市場觀念淡薄,紙上談兵。這個很好了解,由於大部分大學生之擁有書本層面的知識,以及平時所積累的人際關係經驗,理財、營銷、溝通、管理方面的能力卻普遍不足,不熟悉經營遊戲規則。要想創業獲得成功,這些都是亟需解救而的細節問題。
盲目崇拜偶像。在很多青年心目中,創業英雄已然成為他們最崇拜的人,無形中就使得大學生創業者「唯其馬首是瞻」,凡是馬雲、馬化騰說的,就是對的。殊不知,這些成功的企業家自有他們令人望塵莫及的能力或品質,但成功永遠是小概率事件,那些商業奇蹟多少都有幸運的成分,而幸運卻是不可複製的。創業者一定要因事因地獨立自主思考和判斷對那些成功案例中的方式方法也要有辯證的批評的眼光,不可簡單照搬。
大學生創業,最好就是選擇開店,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學生顧客資源;另一方面,由於熟悉同齡人的消費習慣,因此入門較為容易。正由於走「學生路線」,因此在要靠價廉物美來吸引顧客。此外,由於大學生資金有限,不可能選擇熱鬧地段的店面,因此推廣工作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