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直關注創業者,創玩周邊有不少創業朋友,他們都或多或少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不僅自己沒有穩定的收入,還有等著發工資的員工、等著生活費的老婆孩子父母、談不下來的客戶、收不回來的貨款……每一個問題都能讓創業者焦頭爛額。這還不說,創業經常突發各種意外事件,比如:其他股東拉幫結派與你作對、網站伺服器被惡意攻擊無法登錄、百度阿里封了廣告聯盟帳戶……創業就註定了幾乎沒有省心的時候。
這就是創業的真實面目。創業,不只是媒體上的激情萬丈、融資新聞中的春風得意,更多是在壓力、焦慮、抑鬱、苦悶中艱難掙扎。內心再強大的創業者,同樣也有無法逃避的脆弱一面。
所以,請關愛你身邊的創業者!
以下是一篇譯作,原文標題為The Psychological Price of Entrepreneurship,作者 Jessica Bruder。文章因深入報導企業家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受到廣泛關注。(創玩略刪減)
不管從哪方面看,布萊德利·史密斯都絕對算得上是成功的商業人士。他是 Rescue One Financial 的 CEO,一家位於加州爾灣的金融服務公司,年銷售額將近 3200 萬美元,過去三年增長了約 1400%,在 Inc 500 強企業中排第 310 位。但是你永遠都猜不到,就在五年前,Smith 在財務上瀕臨破產,精神上瀕臨崩潰。
2008 年,史密斯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為客戶提供心理疏導,他們因陷入債務危機而焦慮不安。然而,他的平靜舉止下卻掩藏著一個秘密:其實他自己跟客戶一樣恐慌。史密斯幾乎陷入了惡性循環:拓展業務、發生危機、產生債務、清算公司。史密斯回憶道:「我聽到我的客戶說他是如何沮喪、疲憊的時候,我腦海里一直對自己說的是,我的債務是你的兩倍啊!」
為了維持公司,他從他的退休儲蓄中提取現金,還刷爆了 6 萬美元的信用卡額度。他賣掉了他的勞力士手錶——那是在他還是一名股票經紀人的時候,用第一筆薪水給自己買的。他低聲下氣地向父親簽了一張約定利息為 5 %的借據,還借了 1 萬美元。而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教導他的道理就是「錢不會從樹上長出來」,「不要跟家裡人有生意往來」。
史密斯想方設法讓公司合伙人和員工們保持樂觀,但他自己卻陷入了精神衰弱。史密斯說:「我和妻子的晚餐只喝得起一瓶 5 美元的紅酒,經常默默地互相看著對方。」 後來,當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時,壓力更大了。「那時候望著天花板,整夜整夜都睡不著,」 Smith 回憶說,「早上 4 點醒來,我的腦子一直在轉,想完這個想那個,完全停不下來。我一直想著,這件事什麼時候能有轉機?」 經過整整 8 個月的焦慮之後,史密斯的公司才終於開始盈利了。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只有成功的創業者才被認為是「英雄」。我們崇拜像 Facebook 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 和 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那樣的人,我們稱讚 500 強企業驚人的發展速度。但是很多像史密斯一樣的創業者,他們悄悄隱藏起了創業中黑暗的一面:
在他們成功之前,他們曾經在將近崩潰的焦慮和絕望邊緣掙扎——那時候所有事情看起來都要崩潰。
直至今日,承認這樣的心理狀態依然是社會的大忌。商業領袖們最擅長的就是社會精神病學家所說的「對外形象管理」,而不是展現他們的脆弱。他們之間似乎有一種共識,這類事是不能講的,因為這是缺點、甚至是恥辱,他們唯有把這種情緒隱藏起來,然而這種做法卻使得整件事變得更加糟糕。
如果你也創辦有自己的公司,這一切對你來說可能非常熟悉。創業會產生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讓創始人的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中。而初創企業往往失敗率極高。創業公司中有 75% 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超過 95 %的公司無法達到最初的預期目標。
創業者往往一邊艱難地發著工資,同時還要扮演很多角色,面對無數挫折,例如:用戶流失、合伙人糾紛、外部競爭加劇、內部人事問題,等等。
面對如此複雜的境況,年輕的創業者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從而導致心理問題更難以恢復。創業者的典型狀態是:要不就吃得太多(俗稱「創業肥」),要不就吃得特少,熬夜、睡眠不足是家常便飯,並且缺乏日常鍛鍊。而一旦你進入了「強迫自己、虐待身體」的創業模式,這會導致你的情緒更加脆弱。」
把創始人逼瘋的不僅僅是創業的重重壓力,許多創業者擁有的先天本質特性,讓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處於情緒不穩定狀態。有專家表示:「那些精力充沛的、積極又富有創造性的人不僅可能成為創業者,也可能出現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包括抑鬱、絕望、感受不到價值、失去動力,甚至最終生無可戀,想要自殺。」
上述特性可以說是他們積極型人格中消極的一面。「激昂情緒」,能驅使創業者在冒險突進中邁向成功,也有可能耗盡他們的精力。澳大利亞的研究者指出,創業者們「容易受到強迫症的負面影響」。他們通過採訪創業者發現,許多被訪者表現出了臨床上的強迫症症狀,包括強烈的悲痛感和焦慮感,而這甚至可能導致人體機能受損。
喬治·加特納是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授課的職業心理醫生,他同樣強調了這一點。他說:「輕度躁狂症」很容易被忽略,它可能成就創業者的優勢,也造就了其劣勢。」
加特納表示,儘管躁狂這種性格能夠產生驅動力和創新力,但是輕度躁狂症患者如果再患上抑鬱症,則會比一般人面臨更大的危險。失敗很可能引發抑鬱症發作,並且任何事情都不能削弱輕度躁狂的勢頭。「他們就像邊境牧羊犬一樣——不得不奔跑」,加特納說,「如果你把它們關在家裡,它們就會開始撕咬家具。它們會發瘋,竄來竄去。這正是輕度躁狂症患者所做的事,他們需要忙起來、活躍起來、超負荷工作。」
縱觀國內外創業界,創始人自殺、猝死事件不勝枚舉,就其根本原因大都是由於壓力,焦慮等所導致的心理問題直接或間接造成!
那心理問題如此可怕,你可以做些什麼?
儘管創辦一家公司的過程,總有跌宕起伏,無法避免,但是創業者也可以做一些努力,來幫助自己「保持」對人生的掌控。最重要的是留出一些時間給你所愛的人,不要讓工作擠掉了你與人交流的時間。尤其是當你與抑鬱作鬥爭的時候,你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感情將會是有力的「武器」。並且,千萬不要羞於尋求幫助,必要的話,一定去看看心理醫生,他們會告訴你,你是否有「極度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或「抑鬱症」的症狀。
同時,創業者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財務風險:在討論對風險的評估時,創業者通常認為只要這風險勉強還能應付就可以了。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不僅會讓銀行帳戶的資金入不敷出,也會導致你的壓力驟增。因此,最好在你自己的資金里劃定一個投資的限額。如果拉朋友和家人入股,千萬不能用他們虧不起的錢。
另外,有氧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的睡眠都會很有幫助。培養一個與公司無關的身份也同樣有效。創業者應該建立這樣一種生活理念:自我價值實現和資本淨值,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生活的其他方面應當成為你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在養家餬口,還是在當地慈善機構擔任董事,或是在後院建造火箭模型,總之,在工作之外的某一領域獲得成就感,對於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重新建立起面對失敗和虧損的能力,也能夠幫助企業領導者保持心理健康。不要總是跟自己說「我失敗了,我的公司失敗了,我就是一個 loser 」,試著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和犯錯的過程,不要過分誇大失敗經歷對你的影響。
最後,用更開放的心態對待自己的感受——不要掩藏情緒,即使是在辦公室里。只有當你坦誠面對情緒時,你才能與身邊的人有更深入的交流。其實,當你否定自己價值的時候,別人是能夠看穿的。因此,願意去暴露你的脆弱,對領導者來說反而會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