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網友發的帖子說:「月入1.7W,手上80W+,該創業還是買房?現在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32歲,強烈想自己打拼創業,但苦於家庭壓力太大,老婆一直想安定買房。說多了是淚。」
一個商人,8年前,以90萬元的總價賣掉了一套自己在南山的大房子,還掉銀行貸款後,拿著剩下的70萬元去創業。經過這幾年努力,白手起家的公司終於開始走上了正軌。
辛苦打拼到去年,終於賺到了400多萬元純利潤。元旦前,他用這些錢做首付,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買回來了。
如果創業,誰能保證他不會重蹈上一個故事的覆轍?如果買房,誰能說服他放棄一輩子的夢想庸庸碌碌了此餘生?
所以,先創業,還是先買房,這本就是個偽命題。
就像讀書是為了知識,還是為了賺錢。
為了賺錢而讀書,你永遠也無法從書中獲得靈魂的自由與思想的升華,到頭來,總結出「讀書無用」的荒謬結論。
房子,無法壓到一棵智慧的稻草;房子,也無法拯救一個孤寂的靈魂。
這個社會,需要的不是無數的房子,而是充滿耐心的智慧。
如果馬雲當初就選擇買賣房產,按照當時杭州的房地產價格,馬雲這麼倒騰一番,也許也能成為大富豪,但是很難取得像今天這樣耀眼的成就。
中國不缺房地產商,但是缺少像馬雲這樣的全世界聞名的企業家。
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曾勸告過年輕人,如果你們想成功,就應該去創業。當然朝九晚五的規規矩矩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但那種人生不精彩。
應該勇敢跨出這一步,勇敢地去創業,勇敢面對人生。不管是經商,不管做科研,繪畫,總要給自己一個比較遠大目標為之去奮鬥。
奮鬥過了,達到了,那你就無悔這個人生。你奮鬥過了沒有達到,你的人生也不後悔!如果什麼都沒奮鬥,什麼理想都沒有,平平淡淡過一生,這個人生對你來講實在沒有意義了。
從職業發展來看,一棟房子確實會毀掉一個人的夢想。更嚴重的是它還可能毀掉一個人擁有夢想的能力。
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度的,現在中國的房價還是居高不下,如果過早的買了一棟價格你很難承受的房子,那麼你以後的10年或20年你都會被困在這個局中。
會不敢消費,會不敢去見識新的事物,貸款的壓力會讓你進入一個窮困的狀態。
窮困狀態不是你缺錢,而是因為你的所有消費計劃都已經被限制,已經明確。所以無法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樣一個狀態下,如果你遇到一次機會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更新自我,但是這個機會卻要付費。那通常你的想法就是,反正我有房子了,貸款為重,其他的熬一熬就過去了。
於是你的機會成本就高到令人髮指,有時候你工作中很多的困惑,也許在學習中別人的一個心得就幫你解決了,可你卻永遠失去了獲得這個知識的機會。
更可怕的是時間越長,你會越習慣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的東西,意思是無論你做什麼事,哪怕是壞事,你都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讓自己的內心獲得安定。
不然你就會焦慮,焦慮就會引起各種心理疾病。這個機制一旦啟動了,無論遇到什麼新事物,你都會下意識的拒絕,因為你先要考慮房子的問題,最後你就會連製造夢想的能力都會失去了。
如果你連製造夢想的能力都沒有了,那麼一切對你都索然無味,你會永遠活在形而下的狀態中。
當然,因為有了房子,你確實獲得了安全感,但是我不知道這種安全感的代價對你會不會有點太高了。
有的人為了生存放棄了理想,有的人為了理想選擇了裸奔。
現在的人們多半在做的是為了生活做的事,雖然不太喜歡和情願,在自我財富未實現自由的時候,大家都在隱忍著接受著某種嗟來之食。
創業是條不歸路,你在承擔眾多責任和委屈的同時,你也在享受不一樣的人生風景,沒有人會叫你起床,也沒有人為你買單。
你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突破,人都是逼出來的,人的潛能無限,安於現狀、固步自封,你將逐步被淘汰。
逼自己一把,突破自我,你將創造奇蹟!別對自己說「不可能」!只要你敢想,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