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往往喜歡投二次創業者,尤其是那些已經創業成功過的二次創業者。理由很明顯:很容易查找了解二次創業者的過往創業經歷;他們已經踩過無數的坑,因而更可能從中吸取教訓並不會再重蹈覆轍;他們在融資和花錢方面更有經驗,因而財務風險更低等等。
此外,聊過的許多創業者都說,他們從第一次創業中吸取了太多經驗和教訓,下一次創業一定會把事情做的更好。他們明白了創辦一家公司真的有多難,第二次做應該會更簡單直接一點。但是,發現情況並不如此,許多創業者在第二次創業的最初階段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和挑戰。
過去幾年,我認識的許多有經驗的創業者在風投里做EIR(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入駐創業家),或者在尋找下一次創業的機會。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只有很少的人真的去創業了,或者,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商業機會並能在 初期做出實質性進展耗費了他們非常長的時間。
出現這種情況有點費解甚至反直覺,但卻是我們一直看到的事實。似乎對於這些想要第二次創業的人來說,遭遇了所謂「二年級生下滑」效應(sophomore slump)。
我想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失去了「真實感(authenticity)」
創業者做第一家公司時,動力往往源於其真實的經歷和內心的熱情,為之他們甘願犧牲大量的個人時間、金錢和精力。他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可能不會像今天一樣富有經驗,但當時他們對要解決的問題會有一些獨特的洞察力,創業者和驅動其創業的那個機會之間的聯繫也更緊密。
而在第二次創業的時候,要重新獲取這種「真實感」要困難的多。許多二次創業者在尋找要解決的問題時會採用一種更深思熟慮、更教科書式的方法。有時候,這種方法可能是管用的,但從來都難以預料什麼時候會有結果。
2. 不想再做熟悉的事兒
許多連續創業者傾向於不再做他們之前最熟悉的事。對自己之前創業過的領域,他們感到厭倦或疲勞,或者因為太了解這個市場的困難和瓶頸。
創辦一家企業,需要某種無知者無畏式的樂觀主義。我聽到許多創始人都說過,要是他們當初就能知道現在創業中面對的這些問題,他們一定選擇換一個方 向。太了解一個市場中的各種挑戰和坑會使人不太願意第二次再次進入。但是相反地,某些最成功的連續創業者,他們正是因為意識到了自己在某些市場領域具有巨 大的優勢因而不斷反覆地去做(例如,連續創業做Blogger, Twitter和現在Medium的創業者Evan Williams)。
3. 需重新適應創業新時代
連續創業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從0到1創造一些東西並成長為規模化生意的領導者。但是,距離他們上一次啟動創業並經歷那種產品市場驗證前 的、非常初期的階段可能已經有好幾年了。現在啟動創業所需要的東西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早期驗證市場的一些工具和做法現在可能會非常不同。
好的創業者都可以適應新環境,但我認為對有些創業者來說,重新回到那種更小團隊、更不確定的產品等初始狀態可能會有些困難。很多這幾年積累下來的能力經驗或許在這種初創階段沒什麼用,而許多初創階段所需要的東西可能因太久不使用而變得生疏。
那麼,怎麼克服這些困難呢?
我的建議是:
1嘗試去參與解決別人的問題
幾年前,我的一個在知名風投基金作EIR的朋友,最後出來選擇加入了我們的某portfolio公司作技術顧問/臨時CTO。我們很高興他的加入,但有點奇怪為什麼他願意擔任這個職務。他給我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回答:「我想在這個階段,對我來說,要找到自己創業方向的最好辦法,就是參與解決別人的問題。」
通常地,最有意思的創業方向(和解決方案)往往並不會顯露在外。你或許只能通過解決一個相鄰近的問題或在解決完全不同的問題的過程中發現這個有意思 的方向。不管怎樣,參與解決別人的問題(以團隊成員的身份、顧問身份、天使投資人的身份等等),會比自己在白板上倉促做一些研究要更有啟發性的多。例如,Slack,這個產品就是來源於創業者在解決其他問題過程中的一個想法。這個產品與創業團隊最初所做的事情無關,只是源於團隊想更好的交流和協作這樣 一個需求。
2. 做一些「副業」
我想許多創業者已經在這麼做了。與思考做出一家「偉大」公司不同,他們降低門檻,看到一些他們覺得需要被滿足的需求點即嘗試去做。我的建議是把你的 下一個項目先當作你的「副業」同時推進。這個「副業」,可以是你參與解決別人問題時發現的需求,也可以是你自己或朋友特別想解決的小問題。
這種思維方式有利於讓你始終保持在非常初創階段做事所需的那種能力,而且有時候這些「副業」也真的可能發展成一個更大的生意。事實上,我們最近的一 個投資就是來源於創業者最初的一個「副業」。在我看來,創業者無需在剛開始就意識到他所做的將會成為一個大生意,但他知道自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並想 到了如何去解決。
3. 不急著搭建夢幻團隊
連續創業者通常會對「召集回原班人馬」感到興奮,希望打造一個夢幻團隊——但結果卻發現,在初創階段事情進展極其緩慢。原因在於,連續創業者召集回的這一大群人往往都帶著他們在上一家公司時的想法、判斷偏好和印記。我認為,創業者獨自或和另外的人啟動工作或許更合適。
如果你準備擴充你的團隊,合適的做法是走出去找一個完全不同背景的聯合創始人,這個人最好應該對你準備進入的領域有非常深厚的積累或經驗。對於二次 創業者來說,想要擁有其在第一次創業時的那種「真實感」可能是很艱難的,但二次創業者如果找到一個在目標領域具有這種「真實感」的聯合創始人將會好的多。 當公司逐漸壯大,你也對業務有更深理解後,才是合適的時機去擴展到一個夢幻團隊。太早搭建這樣的夢幻團隊絕對是有害的。
與所有以上這些建議相一致地,你永遠不能強迫自己開始一次新的創業。大多數連續創業者知道這一點,但總是無意識地把自己陷入相反的境地。EIR項目就是這種奇怪境況之一。的確有些公司EIR項目做的很好,但一般來說,他們其實把創業這件事置於了某種道德責任和時間表約束下的模式中。可能創業者終究會 踏出那一步,但我認為把自己束縛在一個時間表或截止日期之類的框架中是不利的。
公司都是不同的,每一個創業故事都是時機、洞察力、機會和運氣等等東西的奇妙組合。你很難將這些東西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