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思維vs創業思維,四點小不同,結局大不同

打工思維vs創業思維,四點小不同,結局大不同

為什麼有人工作一年之後工資翻倍,而有人卻還是原地踏步?為什麼有人工作一年之後當上了經理,而有人卻依然是個小跟班?為什麼有人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竟敢辭職創業,而有人依然畏首畏尾依舊打工?

小張和小王是同學,畢業後又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交情自然不錯。兩個人幾乎同時進公司,但經過三年之後,小王不僅升任了經理,薪資翻了三倍,而且還私下跟小張說想要出去自己開公司!雖然經過三年職業生涯的歷練,為什麼小王竟有如此大膽的想法?而此時的小張,工資雖然也漲了些,但職位依然沒有變,成為了小王的下屬。昔日好朋友,今日上下級,小張和小王為何會有如此不同的發展呢?

造成兩人各自不同發展軌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各自的資質、能力、家庭環境、工作職位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打工思維和創業思維。打工思維vs創業思維,或許才是導致各種不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第一,面對問題時的態度

面對問題時,打工思維者的態度往往不太明朗,更多時候是不知所措,聽領導安排;但創業思維者的態度只有一個:一切以解決問題的效果為導向。

打工思維者面對問題的時候先想自己能不能逃避,不能逃避的情況下,再去做,至於怎麼做要按照領導的吩咐;而創業思維者則會積極想辦法,需要尋求幫助的時候,也敢於第一時間找人幫助。

打工碰到問題就是解決問題,創業者就要想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怎麼解決,還要怎麼預防。

打工碰到一些困難就打退堂鼓,想圈起行李走人或是逃避責任,而創業者碰到困難必須要解決。

打工認為踏實肯干就一定能夠實現目標,獲取高薪酬高工資;創業者認為踏實肯干未必能夠實現目標,更注重做事的效率跟方法,一切以效果為導向。

第二,面對工作時候的態度

打工的時候到晚上八點就把電話關了,唯恐有人來麻煩,註冊公司的時候三部電話放在床頭24小時不關機,希望有人來關照生意;

如果今天天下雨和下雪,打工者會因為沒有客人而高興,因為可以放鬆偷懶,創業者則想的今天天氣下雨下雪,心如火焚,著急無比,如何吸引客人上門,替老闆著想,替公司著想,也是替自己著想。

打工者願意把工作堆起來,能拖就拖,儘量少事情為好,創業者深刻的明白問題堆在那裡,就會成不定時炸彈,保不准那天公司和員工就都被這問題炸死!所以要儘量不遺留問題,要堅決把問題解決在襁褓之中。

第三,面對合作時的態度

打工時候聽到公司來了一個新同事能力比自己強,總是對他有嫉妒和提防心理,創業者總是渴望能夠找到到比自己能力高很多的俊傑和能人,一起工作才能偷師,才能讓自己更快成長。

打工只願意搞好部分人際關係,比如上下級關係、同時關係;但創業思維卻要搞好跟社會的方方面面的關係,政府、商家、客戶等各個方面。

打工就是做學生,只要學習成績好就好,註冊公司就是做老師,要教好學生,還有想辦法搞好學生思想工作,做好外部職稱評定工作;

打工就是上大學,越自由越好,最好不要管理,越散漫越開心,這就是性格和酷,能隨心所欲是歡喜不盡,創業者就是辦大學,最好是軍事化管理,嚴格遵守公司相關規則。公司規章制度如有漏洞,創業者則會想法子向上級反映,以求變通規則有效率的工作。

第四,面對資產的態度

打工思維者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真實財務狀況,而創業思維者勇於面對,並想辦法積極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打工者愛錢,甚至吝嗇於用錢去解決問題;創業者則以效果為導向,什麼樣的解決方式成本更低就選擇什麼方式。

打工者偏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創業思維者只購買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風險承受能力高就配置一些風險較高的理財產品,風險承受低就配置國企金融的理財產品,更安全。

打工者認為錢才是資產,創業者認為只有「自動賺錢的系統」的才是資產,個人才能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則能夠幫助自己創建資產。

打工者從自我勞動出發,考慮自己付出應該獲得多少工資;而創業者則從公司效益出發,考慮自己為公司創造的財富,並據此評估自己應該拿多少工資。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創業思維跟打工思維最大差別就是:是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進行思考。簡單來說,打工思維就是「逃避型」,創業思維就是「解決型」。《遙遠的救世主》中肖雅文說,「逃,就是地獄」,一個人一旦生了逃避的念頭,也已經是處在地獄裡了!唯有主動解決,才能逃離地獄,走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