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二手車到底是門生意,還是算創業?

做二手車到底是門生意,還是算創業?

01


小時候,總是聽說:誰誰誰做生意了,掙錢了;誰誰誰生意做大了,掙大錢了;誰誰誰生意做賠了,傾家蕩產跳樓了……
 
而現在,總是聽說,誰誰誰創業了,融了不少錢;誰誰誰拿到B輪了,估值都xx億美金了;誰誰誰D輪死,一夜崩盤,接著又第二次第三次創業去了……

為什麼做生意的人可以掙錢,賠錢就要跳樓,創業的人卻總是融資,失敗了可以繼續二次創業呢?

生意和創業,如何去定義呢?

我聽過一句話:賺錢的那叫生意,賠錢的才叫創業。

 

02

做二手車到底是門生意,還是算創業呢?

傳統的二手車商的確都在做生意:一台車,買進多少錢,賣出多少錢,賺了多少差價,拋去成本,賺了多少利潤。再簡單不過的生意了,看上去好無門檻,但卻又是一門難度極高的技術活,必須要會看車,會收車,懂價格,會議價,會銷售,有車源,有資源,懂手續,精通人情世故,能吃苦……等等,跟車和人相關的都要會。
 
需要超強的個人能力,還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所以這個行業註定了做不起規模,一直都是處於非常零散和凌亂的狀態。

亂世出梟雄,時勢造英雄,網際網路興起,那些英雄和梟雄們都出現了——讓我來拯救二手車行業吧。

那些網際網路創業者開始湧進二手車這個圈子,二手車這門生意中就爆發了一系列的創業者。

出席各種網際網路,創投論壇以及和產業圈子混個臉熟是網際網路創業者的必修課,會議大談用戶體驗,下一個風口在哪裡,分享自己是如何叫用戶尖叫,不經意說正在B輪融資了,是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核心競爭力,俗稱打嘴炮的能力。

而這些網際網路創業者的套路,這些打嘴炮的能力,統統被照搬複製到二手車這個原本只是門生意的行業。舉辦各種論壇,登台演講,振臂高呼的都是這些二手車網際網路創業者,二手車行業差點就變成了二手車網際網路行業,儘管這些人可能自己都不一定會買二手車。

 

03

接著,生意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博弈就開始了。

說來也奇怪,精明的生意人居然也被激進的創業者同化了。傳統的二手車商也開始登上論壇的舞台中央,用夾雜著濃厚方言的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大談特談自己多年來憋在肚子裡面的行業乾貨,在刺眼的燈光下享受著台下雷鳴般的掌聲。台上的人講的很滿足,台下的人聽的很知足。

於是,那些生意人也不再稱呼自己是生意人了,他們有了一個新的代名詞——二手車企業家。

 

04]
創業者談情懷,多多少少都帶有一定的商業目的。情懷總歸是需要有人來買單的,畢竟談感情是比較傷錢的一件事情。

當所謂的二手車電商風起雲湧的時候,有多少的創業者蠱惑著投資人,亦或者有多少的投資人追趕者創業者,講著不太相同的故事,做著大抵差不多的事情,卻美其名曰的自己給自己打上一個無比榮耀的旗號——我要改變這個行業。 

B2B、B2C、C2B、C2C,只要B和C兩個字母能排列出來的「模式」,應有盡有。如今,幾年時間轉瞬即逝,風起雲湧依舊沒能改變現狀,有的平台已經煙消雲散,有些平台還在苟延殘喘,也有些平台依然在罵名滾滾中奮然前行。

死掉的不能說失敗,因為曾經想像過美好;留下的亦不能說成功,因為前路依然荊棘遍布。

我聽說,曾經有一個二手車的創業者在即將做的二手車創業項目的前夕,心急如焚,激動萬分,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好像「如果明天我不去做這個項目,我將失去拯救二手車行業的機會了」。當他終於走在二手車創業這條路上的時候,突然發現,慢一點或許更好,只要活著就有機會。

而實際上,二手車創業這條道,就像一場馬拉松曬跑,根本快不起來,誰先快,誰先死。

再當二手車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創業潮湧現的時候,又一次的重演二手車電商平台創業期的精彩劇情。一夜間,一瞬間,估值、檢測、延保、物流、車務、金融、IT系統、教育培訓等圍繞二手車交易相關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像雨後春筍般的湧現了出來,或許有的創始人僅僅是有些資源和人脈罷了。

還有多少創業者,正在窺探行業的漏洞,伺機填補撿漏,再用一個不一樣的情懷去寫一個不一樣的BP,然後再去做一件看上去「與眾不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