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可以是件低風險的事情

創業可以是件低風險的事情

低風險的創業:從找到好問題開始

在大學當導師時,很多學生都找我推薦書。只要是我推薦的書,他們就買,但是買完根本不看,問其原因,一說沒時間,二說讀不懂。

我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在央視時做主持人時就養成了用書解決問題的習慣,什麼東西不會,我就去書里尋找答案。

當老師的收入不多,連出國旅遊都覺得貴。我就琢磨如果把自己讀過的書的精華濃縮成PPT,一年寫50本給他們,每人收300元的年會費。這樣既能幫助他們輕鬆的掌握知識,我也能獲得一部分收入。反正沒什麼成本,我就決定試試,如果錯了就不幹了,繼續當老師。
 
我在課堂上把這個想法告訴學生後,就有人交錢。我回家開始準備PPT,每個PPT大約寫5000字左右。但後來我發現即使把書精簡成PPT還是沒人看,不看書的人照樣不看PPT。但我已經收了十幾萬,也捨不得退給他們。我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給他們拉個群,通過微信語音的方式把書講給他們聽。

當我用音頻給讀者講書後,效果很好,不斷有人開始報名交錢。起初我通過兩個手機講課,一個手機建一個500人大群,共1000人,就這樣就掙了30萬。我的創業在完全沒有花錢的情況下,驗證了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風險很低。

我去上海演講時,冒出來兩個合伙人,一個是郭俊傑、一個是田君琦,都是86年的小伙子,他們說願意免費幫助我做這件事。我說那就成立一個公司吧,我也沒投錢,他們就做公眾號,拿著公眾號去參加了創業大賽,最終拿到了聯通創投(聯通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300萬元的天使投資。

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是我西安交通大學的師弟,當初他還勸我說這事不行,不符合網際網路思維。我問他什麼是網際網路思維?他回答說首先用免費的內容吸引流量,再通過廣告賺錢。我說我挺不到那時候,如果要等到能做廣告才賺錢,我早死了。
 
我不管什麼網際網路思維,我的內容對你有效,你給我錢,就這麼簡單。我對自己的內容收費有信心,我給別人線下講課更貴,現在我通過手機講書一年才收365元,便宜透了。


簡單的賺錢邏輯:把知識做成洗衣粉

優秀的企業家從來都不是冒險的人,而是善於控制風險的人。成功的創業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儘量不冒風險,抓住非對稱交易——即損失與收益不成正比——的機會。

有人說網際網路上的東西賣不掉,在我看來只要好好賣肯定能賣掉。我驗證了只要我給別人一講,他們就願意花300塊錢購買我的產品。如果我能說服別人付300塊錢購買我的內容,其他人也可以。一個人憑什麼要替我去宣傳讓別人買我的產品呢?除非這是他的工作。因此,我決定發展代理商模式。
 
樊登讀書有了第一批代理商的加盟,廣東、陝西、山西、河南……樊登讀書也慢慢走上了正軌,不斷有會員加入,做了APP。

很多人勸我不要搞代理商,說容易折騰鬧事。我在想網際網路人就是嬌氣的要命。化妝品、洗衣粉、甚至工具機……這些傳統行業都有代理商,人家都搞得好好的。有矛盾解決矛盾,我們不能因為少數代理商不好溝通,就不搞了。你沒搞好,不能證明代理商模式不對。樊登讀書就是靠代理商模式發展起來的。

我們的優勢在於代理商基本上都是我們的用戶,他聽了我的內容產生了感情才想要做我們的代理,情懷在先,統一協調起來比較容易。

企業要管理代理商一定要靠合理的規則,規則定下來以後不輕易更改,讓代理商知道總部是講道理的。樊登讀書是一個國民級應用,我們不會阻礙代理商的發展,不反對代理商代理創業黑馬或其它公司的產品。有一位代理商和我說,「樊老師我覺得咱們這個公司特靠譜。我說為啥?他說代理政策一直都沒變,我代理的一個新品牌不到一年已經改了5次代理政策了,上面老覺得掙不著錢總是調整,我們都沒法幹了。」
 
樊登讀書從頭到尾都沒有買過流量,代理商們直接從線下獲取用戶,收費365元。我們相當於「賣洗衣粉」,不怕退貨,沒有成本、不怕倉儲、不怕過期……讓代理們賣就行了,賣好了就能掙錢。一個賣洗衣粉的會關心流量嗎?「賣洗衣粉」只關心它的銷售人員是不是在推銷。我們的用戶是逐漸累積上來的,而不是漏斗漏下來的。

知識付費要想從流量中把用戶「洗」出來特別難,如果用流量思維變現,產品的客單價需要非常便宜甚至免費。現在樊登讀書和百度網盤合作,把我過去講的知識剪成小課程,定價十塊錢左右,賣的很好。

在我們拿到300萬天使融資時,通過收代理費帳上已經有300萬了。我們從來沒花過融資的錢,全都買理財產品了。

五年間,我們通過投資控股了十多家公司。我們的投資邏輯是只投一百萬,超過一百萬我就撤,一百萬之內你去解決融資問題,或者收代理費,把錢收上來。在我看來,一百萬干不起來的事兒,一千萬照樣干不起來。創業有時錢多是個災難,錢多就會做錯事兒,會追求公式,從線上導到線下、洗流量……你只有那麼點錢,根本沒機會去考慮那些奇奇怪怪的說法,趕緊掙錢,趕緊活下去。


 

最優客戶發展方法:讓客戶帶來客戶

我們的勢能是靠講好每一本書積累而來的。

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曾專門從杭州跑到北京專門找我,我以為他要投資我們,我說我們不需要投資,他說我是來對你表示一下感謝。他說我一直覺得自己的閱讀能力挺強的,但我聽完你講了這些書之後,大幅提高了學習效率,你所講的都是書里的精髓。王剛在加入樊登讀書會後,還推薦給家人和所投資的企業。

學習是反人性的,我們所做的就是降低用戶的學習難度。在我看來,書就是一個「監獄」,當知識被印在紙上的時候同時也就被關了起來。大多數人把書買回來往書架上一插就不讀了,知識被「終身監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放知識,通過音頻、視頻等更方便的途徑讓用戶獲取。

我們也歡迎用戶去讀紙質書,去「探探監」。數據顯示,我們講過的書銷量會增加幾十倍。《刻意練習》這本書就是我們講紅的,現在已經賣了上百萬冊了,成為2018年的暢銷書。

創業的核心在於能不能夠讓客戶帶客戶。用戶聽到我所講的書會感動,主動轉發給身邊的朋友,形成「指數型組織」。產品不好,你再研究什麼客戶服務、提醒機制、用戶轉化……洗腦的招兒一點用都沒有,飲鴆止渴。

我和王剛聊天時,他說覺得王陽明很一般,我問為什麼會如此認為,他回答說以前在某平台上聽過王陽明的書覺得很一般,我就把自己的講的《王陽明哲學》給他聽,他聽完說王陽明真的很厲害。

這好比同樣是講數學,你的數學老師和別人家差別很大,對孩子的啟發和學習熱情完全不一樣。這就是樊登讀書的競爭力,核心在於我對一本書的理解要比普通人高,還不是高一點,要高很多,用戶才願意從我這裡吸收內容。

說實話我認為講故事沒什麼價值,廣播電台免費講同類內容不要錢,我憑什麼能向用戶收錢呢?我們一定要靠「知識落差」來向用戶收費,而不是繪聲繪色的表演。

 

擁有好秘密:降低風險的武器

問題決定著市場的大小,而秘密決定著創業風險的大小。

如果一個公司沒有「秘密」,就沒有護城河,就會時刻處於危險境地,誰想來「搶」都行。創業到現在,樊登讀書從選書到講書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公司的壁壘完全基於我個人,有這樣一個壁壘是非常舒服的一件事。

當然,我也成為了樊登讀書的風險之一,但大量的公司都是如此。賈伯斯對蘋果來說多重要?任正非對於華為有多重要?現在兩家公司都活得好好的。我和很多投資人也談過這一點,我說別投,萬一我出個車禍就完了,投資人說我們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現在也有很多人學習我講書,有哪個賣的好呢?好的創業秘密是什麼呢?就是告訴你,你也學不會。很多人學習海底撈,海底撈後廚全都敞開,還開商學院做培訓,有誰超越海底撈了呢?

知識付費的門檻從來都不在壟斷,而在於內容。他們沒有我講的好,這一點就夠了。況且,就算冒出來兩個人比我講的好,又能怎樣呢?這個市場容納得下足夠多的企業。「說評述」還三足鼎立呢,有單田芳、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你聽田連元就不聽袁闊成了?

此外,企業的壁壘一定是逐漸疊代的,我沒有聽說過哪個公司這輩子靠一個壁壘就能活下來。可口可樂最早的「秘密」是配方,需要高度保密,但可口可樂不斷地轉化秘密,從配方慢慢轉化成瓶子、用戶、品牌效應。現在海底撈的壁壘也已經變成科技和物流了。

樊登讀書也在不斷構建新的壁壘,譬如張展暉《掌控》這本書講完能賣課,靠的肯定不是我,而是用戶信任度以及樊登讀書做內容的能力。


賦能生物態團隊:讓所有可能「長出來」

我們是一家內容公司,核心是把智慧財產權做成各式各樣的產品。2018年我們在線下開了300家樊登書店,其中有十幾家直營店,其餘是加盟店,成為了除新華書店外中國第二大書店體系。實際上,我們一共才花了180萬元。我們開書店的邏輯是「反脆弱的商業結構」,哪裡需要樊登書店吸引客流,送好位置、送裝修,我們才開。

現在我們也簽約外部作者,樊登讀書就像藝人公司一樣,外部作者就是我們的藝人,我們幫助他們做課,建立IP。

樊登讀書也在通過內容為別人賦能,這是和微軟學的。近年來微軟市值能重回世界第一,靠的就是用技術為人和組織賦能。

譬如我們和萬達廣場合作了「百城萬頂帳篷」,在讀書日的時候,在廣場裡放一百頂帳篷,裡邊放個墊子,再放本書,所有逛街的人都可以鑽到帳篷裡邊讀書;和餓了麼合作了「漲知識下午茶」;我們和滴滴合作了「無憂專車」,上班路上聽本書,一天心情好……我的員工在不斷地操心,他們現在想出來的招兒都比我想的強。

在我看來,網際網路創業往往需要向生物態一樣,讓所有的可能「長」出來,最後把好的成果放大。企業要想構建一個「能將失敗的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時不斷放大收益的上限」的反脆弱的商業結構,必須要有複雜體系,而不是如汽車公司一樣的簡單體系。

下一步我們還會做大量的非APP收入,孵化更多的IP。譬如有可能會做K12方向,把中小學教育做的更有趣,也有可能往生活方面的嘗試……樊登讀書會做一大堆嘗試,哪個跑出來算哪個,跑不出來的就關掉。

公司從成立到現在這麼長時間,除了董事會簽字之外,我沒在公司簽過字,報銷什麼的我從來沒問過。我們公司一年花多少錢,我都不知道。我完全相信我的團隊。

最關鍵的是,我這人能湊合,員工做不好,我也會看到他好的一面。他們做完,我會告訴他好在哪,我一般不會說不好,如果真的有想法和建議的話,我會說我有一個想法,同時我也會說別把我的想法太認真。如果我說的話都執行,公司就完了,每次我都要和他們強調這一點。

我們公司的董事長是郭俊傑,CEO是吳江,我是首席內容官,公司的事我會幫他們出出主意,討論一下,但我不參與決策。

當老闆要學會做公司和外部世界的連接器,而不是公司內部的連接器。當老闆成為公司內部連接器的時候,整個公司的效率就會下降,發展會減緩,缺乏資源。我的任務就是往群裡面丟資源,譬如這是創業黑馬你們合作一下……但是即使是我對接的合作,我也會小窗告訴我們的員工說,雖然是我對接的,也未必一定要談成,核心是你自己的判斷。

很多創始人會覺得我說的話都不聽,這個團隊完了,沒有執行力了。他們就開始焦慮,實際上,就是他弄的大家沒有執行力。創始人如果追求自己說的話都要實現,企業就不是一個生物態。大自然什麼時候說過,哪個物種必須強大?大自然的辦法是長唄,我只需要愛你們就行了。

 

創業者要「反脆弱」:擁抱不確定性

現在我已經把2020年要講的書都錄好了,很輕鬆。在我看來,輕鬆是一個人的習慣,如果一個人習慣於做事輕鬆,那他可能做什麼事都輕鬆。一個人習慣沉重,習慣販賣沉重,或者覺得不沉重好像不正經,那他做什麼事都要做出很沉重的樣子,這是心理疾病。

我在讀了大量的心理學書籍以及和很多心理學專家溝通後發現,當你認為一件事一定很難、很痛苦、壓力很大的時候,你的行為就會使得這件事向那個方向發展。創始人如果覺得員工很難搞、代理商很難搞、客戶很難搞,都不講理,心中有所防備的時候,所有的動作就是防備員工、防備代理商、防備用戶……

在我看來,員工都想過好日子,想成為更好的人。代理商也是喜歡幹這個事才做的。客戶才交了365,不行就退給他就完了。怕什麼呢?我所有的動作都是開放的,都假設它是好的。

前天在杭州遇到著名暢銷書作家凱文·凱利,他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叫《有限與無限的遊戲》。有限遊戲者會問什麼時候贏,什麼時候上市成功……無限遊戲者玩的根本不是遊戲,而是遊戲的邊界,通過不斷地拓寬遊戲的邊界,讓更多的人玩下去。

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這個世界有且只有一種無限遊戲。所以如果你能夠玩無限遊戲,你就會發現,生活就美好了很多,在哪兒都是玩。

我是一個好好過日子的人,公司就算倒閉了我照樣過日子。你讀歷史就會發現,大量的人都是被殺死的很慘,被砍頭、凌遲,我沒有被殺的焦慮還焦慮什麼呢?我最近讀宋徽宗,看到最後都想哭,宋徽宗那麼美好的人,那麼可愛的人,到最後那麼慘,被別人從開封一直拖到哈爾濱。多讀一點歷史,你就會覺得一個公司的興衰倒閉算不了什麼。

公司倒了說不定另外一個事兒就起來了,說不定你成為了一個出家人、一個寫書的人、一個做公益事業的人……

我問我們團隊,說如果公司因為不可抗力倒了,出事兒了,只有200個用戶了還干不干?回答是干,我們本來就是從200人開始的怕什麼?我們為的是這個事兒的意義。

 

煩惱皆因讀書少:從書中學習創業

實際上,我們是一幫業餘創業者,屬於教科書式的創業,書里怎麼寫的我們就怎麼做。我們沒有經驗,學習書里的知識總比自己瞎琢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