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創業別掉進這三個坑

精益創業別掉進這三個坑

這兩年,有個很熱門的名詞叫「精益創業」。很多創業者都非常推崇這種模式,不管啥項目,都喊著要精益創業。

先來解釋一下,精益創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快速生產產品,不斷收集用戶的反饋,並且不斷調整。它最大的特點是快速驗證、快速疊代、及時調頭。凡是用戶需求變化快、開發難度不高的領域,像是軟體、電影電視、金融服務等等,都適合精益創業。比如美劇正式開拍之前,往往會先拍一部幾十分鐘的先導片,再根據觀眾的反饋來調整演員和劇情走向,這就是精益創業的模式。
 
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精益創業是個熱門的創業模式,不管什麼項目,都喊著要精益創業。不過,盛京有創業者在演講裡說,精益創業特別容易掉進三個坑。都是哪三個坑呢?我們一塊來瞭解。

精益創業的第一個坑,就是認為不管啥項目都適合這套方法論。

有兩種產品就不適合。哪兩種呢?

第一種,就是實體產品。為什麼呢?因為精益創業要求產品用很簡單的方法就能驗證。對於稍微實用點的東西,比如網上賣衣服,你請一個模特,拍幾張照片,網上一傳,把東西說清楚,也比較容易驗證。但是哪些東西不好驗證呢?舉個例子,奢侈品。你說你要做一個特別高端的皮包,就算調研發現潛在顧客對你很有信心,也總不能弄個半成品給他吧?你必須把東西真正完整地給做出來,別人才能判斷質量款式怎麼樣,要不要買。這個可精益的空間就很小。

第二種,就是顛覆性的創新產品。咱們前邊有說過,精益創業需要收集用戶需求來生產,還要根據用戶反饋不斷調整。但是創新產品呢,用戶一開始不了解,肯定就不會有什麼反饋啊。比如福特汽車誕生之前,創始人福特問用戶需要啥,用戶回答說,我想要一輛快一點的馬車。同樣的,賈伯斯如果問用戶要不要iPad,用戶可能也會告訴他,我想要一個輕一點的有觸屏功能的筆記本。對於這種顛覆性的產品,用戶一開始的反饋就沒什麼參考價值,不需要精益創業。

 

精益創業的第二個坑,就是一定要做MVP。

這個MVP可不是「最有價值球員」或者「重量級嘉賓」的意思啊。它指的是最簡單的、可以使用的產品。就像劇情大綱對應一部電影,內容摘要對應一部小說,雖然簡單,但是具備產品的主要功能。程浩說,風險最大的需求才應該做MVP。為什麼呢?因為對於創業的人來說,做MVP時間成本太高,風險不大的部分用常識去判斷就好。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時候,做MVP很可能會喪失一些機會。

 

精益創業的第三個坑,是忽視隱性成本。

創業成本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顯性成本,也就是財務報表、員工工資、房租等;另一種是隱性成本,比如團隊的溝通成本、磨合成本等等,沒法量化。很多創業者更注重顯性成本,忽視了隱性成本。程浩說,創業最大的隱性成本是時間。精益創業的核心就是幫你節省時間,降低隱性成本。因為用戶的不斷反饋,產品反覆驗證,都能幫你節省試錯時間,快速疊代產品。

 

你看,精益創業一定要避開這三個坑。有經驗的創業者就會發現,自己想像出來的用戶痛點,可能跟真實的用戶痛點之間,還有很大距離。精益創業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用不斷疊代的產品,去不斷接近真實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