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安德森是矽谷最知名的風險投資人之一,曾投資過Facebook、Twitter、Airbnb等多家明星公司。他跟本·霍洛維茨在2009年一起創辦了風險投資機構安德森·霍洛維茨。安德森·霍洛維茨成立時間不長,但是在矽谷已經成為可以同老牌風險投資基金,相提並論的風險投資基金。
在創辦自己的投資機構前,馬克·安德森在網際網路界就是一個傳奇。他是網景公司的創始人,網景公司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馬克·安德森回憶,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第一次見安德森,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網景是什麼?」
在接受自己投資的公司Stripe Atlas的訪問時,馬克·安德森談了談自己的投資邏輯,並站在投資人角度,給創業者提了一些建議。
馬克·安德森說,在對初創企業進行投資時,他會在不同階段考慮不同問題。在種子期,也就是創業的最早期,「決策基本上完全看人,他們是誰,他們的出身和履歷如何」;當公司有了原型或初步產品時,要考慮的除了創始人外,還包括產品是否適應市場,能否發展起來;到了成長期,也就是產品已經進入市場,並且公司已經建立了銷售和營銷力量時,要考慮公司的財務特徵,公司把產品賣給每一個客戶時能不能賺到錢。
馬克·安德森沒有投資過任何一個僅通過郵件跟他聯繫、而不是通過熟人介紹來的創業公司。他的理由是,找到關係向VC,也就是風險投資機構介紹自己的創業項目,「是關係技能的一項基本測試」。VC非常渴望自己的關係網向他推薦項目,因此接觸到VC其實並不難。跟VC搞好關係需要的技能,和跟客戶、供應商、合作夥伴、媒體、獵頭公司等需要的技能其實是一樣的。因此,這就像一個測試一樣,如果創始人沒有辦法通過關係找到VC並且跟VC搞好關係,那麼創始人也不大可能把握好成功創業需要的其他關係網絡搭建技能。
然後,創業者在跟投資者交流時,決不能藏著掖著,不告訴潛在投資人他們想知道的那些事情,包括自己曾經失敗的項目。試圖瞞過去是個糟糕的想法,因為投資者總能通過盡職調查了解到這些失敗的經歷。而且,投資者還會擔心,將來遇到不好的消息,創業者同樣也選擇不告訴他們。馬克·安德森說,正確的做法是,「如果沒法避免,就把它變成特色」,坦誠相告,把過去的失敗包裝成自己學習到的教訓。
反過來,在創業者選擇投資人時,馬克·安德森建議他們應該對VC進行背景調查,「儘可能多地跟過去與VC合作過的人,如別的創始人、天使投資者、律師等交談」,「任何VC都應該樂意提供一份長長的清單給你,讓你打電話給那些共事過的人了解情況。如果一家VC不願意做這個,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在做背景調查時,尤其要注意VC在面對壓力時處理事情的方式。因為,「在順境下每個人都可以表現得當,但就像任何人一樣,情況不妙時不同VC的行為方式也很不一樣,往往這時候創始人就會對自己選擇的投資者感到後悔了。」
此前,馬克·安德森在接受《財富》雜誌採訪時,表達過一個觀點,他認為公司的創始人就是最好的CEO人選,而不需要再到公司外部去尋找。他說:「很多偉大的公司都是由創始人負責公司的日常運作。這麼多年的創業經驗也告訴我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因為創始人對公司的情況非常了解,而且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他們會牢記公司創立之初的承諾,會滿懷熱情地開展工作。這些專業知識、市場經驗和創業信仰是很難在職業經理人身上找到的。」
所以,馬克·安德森創辦的基金,有一個理念,就是要把創始人培養成優秀的CEO。而在此之前,很多風險投資機構的理念是,很多創業公司的CEO過於年輕,因此需要從外部尋找一位經驗豐富的管理者,來做一家有前途的初創公司的CEO。
馬克·安德森的解決方法是:首先,幫助年輕的CEO尋找曾經有過CEO經驗的管理者進入公司董事會或者擔任高管,這些經驗豐富的人會教給創業者如何管理公司的日常運作;其次,建立一個豐富的人才網絡,因為經驗豐富的CEO的一個優勢,就是有自己的關係網絡,無論是在招聘上,還是在媒體、市場關係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