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為什麼愛開「咖啡廳」 90%的創業者1年關門

台灣人為什麼愛開「咖啡廳」 90%的創業者1年關門

郭台銘的一句話曾經讓台灣年輕人心碎一地。郭董說:「台灣有很多年輕人,以開咖啡廳為滿足,這樣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議。」年輕人聽了很生氣:我們為什麼這麼愛開咖啡廳?為什麼以開咖啡廳為滿足?是因為就算我們是天才,也成不了郭台銘、王永慶了,我們不是被父母要求去考公務員,便是進「血汗企業」被剝削,薪水10年不漲,天天加班窮忙,在哪兒都升遷無望,我們是逼不得已!


低薪 40歲以下75%的人想單幹

在台灣,不管大學學的什麼,想開咖啡廳的人的確不少,能開起來也不容易。近日,台灣求職網站「1111人力銀行」公布一組調查數據顯示,40歲以下的人有75%想自己創業或已經單幹,其中21-25歲想創業的高達78%,26-30歲的有70%,31-35歲的有71%。

創業聽起來與才華、活力、希望有關,但這項調查顯示,年輕人想創業的主要原因是低薪!算上獎金、福利,台灣現在平均月薪為4.8萬元新台幣,其中有六成在4萬元新台幣以下。11月台灣「主計處」公布數字,有305.1萬人月薪未達3萬元新台幣,約占全體受僱者的34%。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企業家表示,他1979年大學畢業時起薪2萬元新台幣,工作兩三年後漲到3萬元新台幣,現在30多年過去了,物價、房價已漲了幾番,年輕人的薪水還在兩三萬新台幣之間,等於不進反退。

低薪已經成為台灣多年的話題,也是經濟學者研究不完的課題。大抵為經濟衰退、投資不振、彈性勞動力增加、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取代低技術工作等,哪一項都難擺平,年輕人困在低薪里苦悶無望。還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連低薪的工作都沒有,台灣主管部門今年10月份的統計數字顯示,20-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2.33%,是平均值3.75%的3倍,在各年齡層中最高。低薪和高失業率,再加上網絡、大數據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機會,將年輕人推上創業之路,

因此,郭董看不上的咖啡店成了年輕人的嚮往之地。企業不留爺,自有咖啡店。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選擇的創業項目排前三的是小吃,占24%;飲品,占20.3%;網購,占20.2%。

哀嘆 90%的創業者1年關門

低薪無望,單幹成風。台灣經濟部門統計數字顯示,每年新登記開辦的企業近10萬家,但1年內倒閉者高達90%,5年內倒閉者高達99%,可謂百死一生。一位研究者分析,青年創業受挫,一是資金準備不足,在沒有達到獲利點的時候,就被租金壓垮;二是創業模式雷同,競爭者眾,做不出特色便沒有市場;三是個人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不足,用喝咖啡的心態經營不好咖啡店。

創業的原因除了低薪外,還包括個人愛好和自我實現。但愛好不等於能力、自我未必成功。一位仍在苦撐小店的創業者向記者描述她的感受:「過去恨薪水低,現在零收入;過去恨朝九晚五,現在朝五晚九;過去嫌假期少,現在根本沒假期。」但做回上班族她又不甘心:「那樣的日子真沒希望,現在雖然更艱難,還有期待,至少我有成長的機會。」

已經關門的創業者自評失敗原因為地點差,占51.5%;客源不穩定,占45.5%;商品不符合市場需求,占27.3%。調查者對此分析認為,創業最忌倉促行事,一定要做好專業技術和心理上的準備,相對於打工,創業者起步前要花更多時間準備,預想很多問題,才能在壓力來時頂得住。

想開一家成功的店,哪怕再小都不容易,以在台北開一家咖啡店為例,有人列出最低開銷帳單:裝修和桌椅120萬新台幣、房租押金10萬新台幣、冰箱5萬新台幣、咖啡機和烤箱等30萬新台幣、冷氣設備25萬新台幣、灶具和餐具25萬新台幣、周轉金40萬新台幣。調查顯示,年輕創業者的資金77%都是來自個人和家庭積蓄,承受的營利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解決年輕人低薪問題,台灣當局鼓勵年輕人創業,設立了多個創業貸款,比如「中小企業處」管理的創業貸款,如申請開辦費可貸200萬元新台幣,周轉金可貸300萬元新台幣,購置和修繕廠房和營業場所可貸1200萬元新台幣。但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自籌資金,一是申貸手續太繁瑣,二是需等候較長時間,最重要的還是怕創業不成反負債。

創業者的故事

——成功

30歲的林先生畢業於知名大學,大學時就痴迷桌遊(桌上遊戲),畢業後創立「瘋桌遊」網站,自編自導150多個桌遊教學片放上網,介紹特色、玩法。當不斷有網友詢問「哪裡可以玩這些遊戲」時,他便憑藉網站的點擊量找到投資者,於2011年開了實體店,一年半回本,現在已開辦了33家連鎖店,月營業額最高達500萬新台幣。現在他又投入開發有台灣特色文化的新遊戲,希望將桌遊推廣至台灣以外的地區。

金孟韋在台北掙了幾年2萬元新台幣月薪後,8年前回到家鄉南投埔里,家鄉工作機會更少,他計劃花3個月的時間嘗試創業。他從家鄉人接受的早餐做起,想出了「咸油條」的點子,經過上百次試炸試吃,定下配方開業,營業1個月就營利,現在和弟弟一同經營,成為當地知名早餐店,「咸油條加蛋」是遊客到埔里必吃的名小吃。

——調整

台灣各地都遍布小店,或樸實日常,或文藝清新,早餐、花、茶、咖啡、家居、衣服、飾品各具特色,店裡大多是年輕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創業故事。

台北南京東路上,一家小小的店面因為柔軟漂亮的童裝而散發溫馨,店主曾經在日企公司上班,因為公司裁員失業,失業後跑日本、韓國進貨在網上銷售,2013年開了童裝店,因為已經有客源和地段好,開店初期每月有35萬至40萬新台幣營業額,自己給自己開4萬元新台幣月薪。2015年在光復南路開了第二家店,因為人流少,半年慘賠200萬新台幣關門。現在她的第一家店也面臨店租漲價的困難,因為已經有了固定客戶和網絡銷售平台,她現在考慮採用微型辦公室的方式經營,將線下看樣和線上銷售結合起來,可節省60%的店租。

——苦撐

在台北搭車,經常聽到東門、西門、北門、小南門等站名,這些都是老台北的城門,現在原樣保留下來的唯有北門了。北門附近還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建造的台北郵局和撫台街洋樓,身置其中有歷史的滄桑之感。36歲的KEN一直嚮往一份文藝氣息的工作,他辭職和妻子一起在這條街上開了家咖啡店,除賣咖啡外,為各種講座、藝術欣賞活動提供場地,希望成為這條街的地標之一。原計劃一年回本,現在經營16個月還沒達到目標,生活壓力很大,但「為了圓夢不會輕言放棄」。

創業不容易,台灣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走出舒適圈」,就是走出即使低薪也有「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的生活,體驗一番風雨,見識一下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