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之經驗積累

大學生創業之經驗積累

亨利·福特曾說:"任何人只要做一點有用的事,總會有一點報酬,這種報酬是經驗,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也是人家搶不去的東西。"由此可見,經驗對於創業者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意義。

有專家指出,當前大學生創業面臨5大障礙:一是缺乏啟動資金;二是缺乏市場經營經驗;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四是創新能力不強;五是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聯繫不緊密。而據另一項調查顯示,"經驗不足,缺乏社會關係"以50%的比例高居各種障礙之首。因為雖然現在的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有一定的知識面,然而大學生畢竟身處校園,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市場規律和遊戲規則,同時又欠缺實際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各種理財能力,在創業過程中處理各種具體事務時就難免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大學生要經歷一個學生時代到職業時代的轉變,完成一個學生到創業者(經理人)的角色轉換,最終取得創業的成功,突破經驗不足的瓶頸就顯得尤為關鍵。

就大學生而言,積累創業經驗一般有以下兩種途徑。

 
一、求學期間通過學習、兼職等方式獲得創業的初步經驗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一個黃金時代,是實現自我蛻變、明確人生定位的關鍵時期。一般來說,大學生們的自我意識在大學期間基本覺醒,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價值所在,從而為自己擬定一個初步的人生規劃,這就為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就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來說,大學期間就應為以後的創業做一些初步的準備,積累一些必要的經驗。一般來說,大學一年級時,就應主動接受職業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專業背景,為今後選擇創業、確定職業目標奠定基礎。大二、大三時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對專業的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深入了解,根據實踐中自我適應程度的反饋信息,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職業取向,初步確定與自己能力相吻合的職業選擇。例如,要對個人的創業條件進行分析,準確定位。同時看自己是否具備未來的老闆氣質和心理素質,比如承擔風險能力、創新能力、決策能力和領導能力。
 
此外在學習、工作的過程中,還應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準確掌握市場信息,做好市場預測,建立經營思路,設計市場進入策略,對經營項目的投資、籌資、成本、收益等作出可信的測算,學會常用的財務管理知識。

"80後"創富代表之一--MySee公司前總裁高燃,曾被人稱為"極客少俠",因為他只用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就帶領他的團隊神話般地締造了一個神奇的P2P帝國。而他的成功,似乎在大學期間就已經註定。

大學時代的高燃非常活躍,第一年參加的社團就達17個,並創辦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協會,曾獲清華大學"皮划艇冠軍"、"攀岩冠軍"的稱號。並且在校期間,高燃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他組織過多次演講、網,邀請很多企業家、政府官員、學者,還有一些國外的大企業家、知名人士來學校作演講。在邀請這些名流之前,高燃都會進行充分準備,讀非常多的書,做非常多的工作,比如詳細了解他們的個人資料和相關背景。為積累人脈,他還經常與一些邀請過的政府官員、專家、企業家保持聯繫。大學四年中幾乎每一個節假日,在別人都出去玩的時候,他都會拿出名片、電話本,給邀請過的名人們打電話,問候他們。也許一次兩次他們沒有印象,但是時間久了,大家就記住了這個執著勇敢的年輕人。 
 
他的社會交往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那些認識的人也無形中成為他後來創業的資本,這其中包括後來鼎力支持他的江蘇遠東集團董事長蔣錫培。不少人認為高燃有心計,他一直在用心鋪設著人脈關係,但是他認為:"我從來沒有想過以後要得到什麼東西,我知道認識這麼多人是有用的,但是具體有什麼用我不知道。我就是這麼去做,我對他們非常真誠。"

充實的大學生活使高燃收穫頗豐,後來他總結說:"我發現大學生活對我的改變非常大,讓我重新樹立了信心。現在一有機會,我就告訴後來者,你們一定要上大學。"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有人說人的差別在大學畢業後會馬上體現出來,但在某種程度上說,人的差別其實在大學期間就已經初露端倪。所以對有志於創業的大學生,套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一句話可以這樣說:"人的大學生活應該這樣度過,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臨畢業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自己最憧憬的夢想--為畢業後創業而進行的準備"。"

 

二、為一家公司工作

這是目前一種較受歡迎的創業經驗的積累方式。智聯招聘曾針對畢業生創業問題在網上專門作過一項調查,在回答"你認為什麼時候是最佳創業時機"時,65%的人認為應先在大公司積累經驗,30歲以後考慮創業;21%的人認為大學畢業後1~2年就要創業;9%的人認為創業風險太大,還是要慎重;4%的人沒想清楚;只有1%的人無論如何,不考慮去創業。

由此可見,大學生們的創業心態逐步趨於理性,相比在學校積累創業經驗而言,在一家公司工作更接近於實戰,不失為一個積累經驗的更好選擇。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我不認為一定要在創業階段開辦自己的公司。為一家公司工作並學習他們如何做事,會令你受益匪淺,打好基礎對我們非常重要。"與此相類似,美國吉多電腦公司總裁肯·歐森也建議人們:"想當老闆,先去為別人工作,學習如何成為團隊工作的一員。在這之後,你再去學習成為一個領導者,否則,就不要去嘗試經營事業。三流的商學院從來不訓練人該如何成為領導,他們只教你當老闆的時候一定要果斷,即使你什麼也不懂。"


大部分成功的創業者創業前都有過為別人工作的經歷,這種經歷使他們對本行業情況瞭然於胸,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整合資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並有可能積累到人生第一筆創業資金,這些直接構成了他們自身寶貴的職業財富。例如3721公司創始人周鴻一創業前一直在方正公司工作,後來他這樣回憶這段經歷:"時機不成熟,就不創業,先給別人打工。把公司讓我做的事情做好,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步就知道創業的方向了。我不贊成年輕人剛畢業就創業,我認為他們還是應該在公司里踏踏實實幹五六年。雖然是打工,實際上是公司在給你"繳"學費,你通過在不同的平台積累經驗,這是任何老闆剝奪不走的,只有積累這種經驗,你的創業能力才更高,才更有把握。我在方正工作時,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打工,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在創業,因為我覺得是在積累自己的能力,積累自己的資源。"

可見,為別人工作從而積累經驗是一種比較可行的積累經驗的方式,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去哪種類型的公司工作?
 
對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進入一個大型企業或外資公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在這樣的企業相對來說比較正規,各方面保障措施和制度比較健全。而就準備創業的大學生而言,進入一個小公司或許能夠得到更好的鍛鍊。

迪斯尼公司總裁加里·威爾遜沃特曾說:"在一個小公司的資深層任職,可給你一種廣闊的視野,並向你提供更具創意的機會。小公司承受不了人員臃腫的壓力,我了解發薪水時沒有足夠的現金時情況會如何,我了解貸款付息20%時的情況如何。我涉獵範圍廣泛,為我在大公司發展經營戰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認為:"剛創業時,最先錄用的10個人將決定公司的成敗,而每一個人都是這家公司的十分之一。如果10個人中有3個人不是那麼好,那就是公司里30%的人不夠好。所以小公司對優秀人才的依賴要比大公司大得多。"


潘文富對這一點的闡述似乎更加明白:"積累經驗有兩個主要方面的因素,一是選擇一個合適的行業。既然是要打算未來進行個人創業,那麼自然是要進行商業營運與管理方面的系統學習,那麼就要求你選擇一個具備這樣條件的商業單位,例如小型商貿公司、經銷商、大型企業的分支機構等。這些單位組織架構小,卻功能齊全,很適合新人進行商業的初步接觸與學習。二是學習心態。若是從商業的角度而言,學校和商業社會是兩回事,即便曾經在學校有些成功的商業經驗也得要暫時丟開,重新從頭學習。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水平是兩回事,不能讓過去的書本所學充滿了你的內心,導致無法學進去。我不建議首選進入大型的或是外資的商業機構,而是考慮進入一些地方性的小型商業機構,例如當地的經銷商等,因為大型商業機構過於注重系統整體作用,員工的作用更多的像流水線上的一個螺絲釘,按部就班,做好手頭工作就可以了,且大型商業機構對員工多是採取長期逐步培訓方案,花兩年時間了解你,再花兩年時間鍛鍊你,再花一年時間培訓你,然後再考慮逐步起用你。而經銷商大多內部機構簡單,要求員工必須一人多能,並且經銷商老闆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你儘快熟悉上手,這樣就能使你迅速熟悉商業各個環節的狀況並有機會親自實踐,簡而言之,如果你抱著學習心態,在經銷商這裡親身工作一年,將會補充和完善許多社會經驗和商業經驗,如果有機會,再進入大型商業機構進行宏觀及系統方面的學習和嘗試,為將來實現個人的獨立創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以上是兩種可行的大學生積累創業經驗的方法,其實無論在學校里拓展素質,還是在工作中歷練能力,對創業者來說,都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踏踏實實地學習,兢兢業業地工作。因為正如台灣塑膠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所說:"經驗,必須是刻苦耐勞,踏實地磨鍊出來的心得才有用。如果是走馬看花,參觀性質、客串性質,只有稱為經歷,稱為經過,所謂過來人並不能說就有經驗,時間並不等於經驗,這點是要分辨清楚的。"

俗語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那麼反過來說,一個熟練的工匠,得到了金剛鑽,什麼樣的瓷器雕刻不了呢?而一個執著的創業者,具備了創業的基本素質,又積累了豐富的創業經驗,距離夢想是否也更加接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