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並不可作為你逃避工作的理由!

創業並不可作為你逃避工作的理由!

小明最近很不爽,和領導關係緊張,跟我說:「這老闆太難伺候了,我真想辭職不幹了,自己創業算了!」小明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一氣之下想辭職要創業的人。


一到節假日或是度假季,大家最恨的就是在自己苦逼加班的時候,朋友圈的幾路創業大神曬出馬爾地夫的海天一色或是在瑞士阿爾卑斯滑雪,心裡被虐了千百遍,不禁慨嘆:「這才是美麗人生,老子明天也去創業!」相信每個人都曾無數 次想過辭職,原因很多,諸如領導不和,升遷無望,薪水不漲,又或者被排擠,壓力大,常加班等等,此時馬上就會浮現出當自己擺脫打工者身份,而成為自己的老闆時,那種從頭到腳,從內而外的酸爽感覺,有如初戀般,揮之不去。


難道創業真的如此美妙,如此悠閒,如此灑脫?創業就能解決目前在職場上面臨的所有問題,從此進入一個自由自的世界嗎?創業就可以逃避和躲避職場政治或職場不順的窘境或難堪局面嗎?

先不急著下結論。

因為工作原因,我有機會和創業者打交道,通過對他們的觀察,和他們的交流,我發現創業和打工是兩個世界,如果不能清楚了解二者之間的差異,貿然辭職創業,恐怕不僅不會實現你通往自由的夢想,反而會令你失望,很可能讓你分分鐘面臨吃不上麵包的生存問題。


一、 規律,穩定 vs 全身心投入

每天朝九晚五的職場生活總讓你覺得單調無聊,你特別想在一個陽光溫暖的午後,翹班去一個有著落地大玻璃窗的咖啡館看書發呆,任思想的野馬狂奔,雖不能親往,但腦補阿拉斯加鱈魚躍出水面,就足以讓人心馳神往。


然而無奈的是,老闆突然扔過來一項工作,要你下班前必須完成,你撇撇嘴,心想:「明天我就自己去,我愛去哪就去哪,想啥時走就啥時走,誰也甭想管我!」

沒錯,創業後,所有的時間都由自己來支配,你當然可以一覺睡到九點鐘,也可以天天看電影,月月去旅行,但是如果真的這麼做了,誰為你的「瀟灑」買單?誰為你的創業項目負責?

創業之初,團隊組成真的可能就只是你自己,最多有一兩個幫手,大家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問題,而你的產品和項目就是全部家當,是全部未來。

創業項目通常是因為看準某個領域或細分市場有空白或機會,這時需要快速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這些市場需求。

創業拼的是速度,一定要比別人跑得快,在機會面前,不斷打磨產品,注重用戶體驗或反饋,從而繼續升級疊代,實現快速積累和創新。所以,創業者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速度和加強創新上面。

如果速度跟不上,在市場和競爭狀態瞬息萬變的今天,一種模式很容易被快速複製,從而被競爭對手趕超,搶占先機。到時你只能瞪著一雙氣憤又無奈的雙眼,輸掉一切。


所以你所謂的創業自由,即揮霍時間和享受生活絕不是創業者的真實狀態。就算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商業大佬,看看他每天的時間安排和行程表,你就知道自己上述想法有多幼稚了。

當首富行程表曝光時,讓多少人被虐完後,閉嘴悄悄埋頭工作去了,當時大家感受下:

這份行程表似乎和我們心中商業大鱷的日常生活不是在打高爾夫就是去打高爾夫的路上的猜想大相逕庭。首富的時間安排都如此緊湊,更何況處於創業期的年輕人,還有什麼資格談享受,談自由?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就那麼多,1天24小時,1年365天,我認識的創業者,根本沒有加班和周末的概念,因為他們在拼速度,拼創新。有些投資人說:一個朝九晚五的創業團隊,是註定要失敗的!


創業需要一個人全身心投入,並具有高度自律和抗壓能力。這不僅在於時間管理上,更在於對工作和任務本身的責任感上。

創了業,你就是老闆,老闆就是你。不會再有老闆盯著你,對你做業績評估,也沒人看你的工作量是否飽滿,是否在磨洋工或者偷懶。擺脫了「老闆」的監督,你就放天下之大心了嗎?

當然不是,當產品設計不夠友好,項目進度滯後,市場或投資人會用腳投票。此時的你根本不可能撂挑子不干。上了車,壓上身家,你沒有退路,能做的唯有繼續往前沖!

阿琳們工作沒做好,任務沒完成,老闆一批評,就受不了,想炒老闆魷魚,一走了之,這點抗壓能力在創業者面前不僅可笑,而且一文不值!

沒有奉獻精神,不能全情投入,缺乏自律和抗壓能力,就別扯創業了,玻璃心還是適合老老實實在企業上班吧。


二、分工明確 vs 整合資源

在職場上,尤其成熟企業,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雖然也強調跨部門協作,但是每個部門仍然是以完成自己部門目標和KPI為首要和重要前提。

而在部門內部,每個成員的分工又會進一步劃分和明確,規模越大的公司劃分的越細越清。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安於被分配的工作內容,大多只關心和自己相關的事情,而沒有興趣也覺得沒必要去了解其他部門的運行情況和規律。更別說企業外或行業外的業務,人脈和資源,覺得那都和自己八桿子打不著。

所以一旦你熟悉,適應和享受這種工作和生活模式,就絕不會接受創業那種截然相反的模式。

創業之初,你可能身兼「董事長,總經理,廚子,保安」等多重身份,你和一兩個小夥伴的重要任務是對接和整合多方資源,人才的,資金的,技術的,媒體的等等。你得把自己當作萬金油和百事通。但如果你是個不善言辭,不願意折騰的人,那幾乎是不合適創業的。

徐小平說:「創業就是一個人社會資源總爆發的商業活動。」創業要求具有超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即找人、找錢、找項目,然後用你的駕馭能力和領導能力把這些要素用一根線串起來。


如果你之前的打工生活給自己積累了一部分資源和人脈,創業的時候,這些都會幫你不少忙。但那也只是開始,之後你必須找到有效靠譜資源,能給創業項目輸血而不是抽血。

這些都考驗著你的整合,創造,協調和溝通的整體能力。而這些能力,職場人在打工時並非引起足夠重視,這方面的鍛鍊也極為有限。

我看過一個創始人阿明,原來在大公司S工作,任職期間「非常不安分」,從技術部,換到項目部,又換到業務部,最後辭職創了業。阿明並沒有脫離原來所在行業另起爐灶,而是看到了S公司未被滿足的需求,進而有針對性開發一系列產品。

憑藉著在S公司多年的人脈和信任,他成功地將自己創業開發的產品賣給S,將S公司變成了自己的第一個客戶。接著以S的成功案例為行業標杆和突破口,又將業務進一步拓展到S公司的其他競爭對手處,業務越做越大。這其實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善用資源,整合資源創業成功的案例。

所以如果你習慣了各司其職的職場生活,或者沒有足夠資源,也沒有資源整合和「拼湊」的能力,不能為一個創業項目完成「穿針引線」的人,財,物的資源配置,那麼再好的項目也無法運轉成功。


三、接受創業者的大起大落

無法接受創業的大起大落,收入的極不確定,尤其初期會是你打工時幾分之一的工資,就千萬不要再動創業的念頭。

你在朋友圈裡羨慕別人度假瀟灑,卻不知道人家在創業初期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血,時間和努力。

有的人天生就是勞碌命,愛折騰,從上大學就開始擺地攤,賣電腦,畢業後從不停歇,成為連續創業者;而有的人在大公司一待就是十年,職場生涯叱吒風雲,成為專業人士或職業經理人;也有人前半生打工,後半生創業,卻也名滿天下,笑傲江湖。


其實不論做哪一種選擇,都是對自己內心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愛,「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累了煩了倦了,想想今天的你,是不是你想要成為的樣子;你現在的生活,是不是你一心追求想要過的,想清楚了,一切自然就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