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和就業,前者是自己創造事業,為自己打工,後者是在為別人打工。兩者的區別在心態、在態度、在思維。那麼你屬於哪一類呢?
經常聽到有的創業者抱怨創業太艱難了,那麼請你反思一下你是否在用就業的心態創業,是否只是得過且過,是否只是靜等奇蹟的出現。反之,如果抱著一種創業的心態去就業的話,那麼請相信,不僅本職工作可以完美的駕馭,而且保持著這顆創業的心,你終將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
創業和就業的區別,將它歸結為以下七點,如果你願意,請對照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創業者。
一、是否具有長遠的目標和思維的高度
馬雲說,人一定要想清楚三個問題:一是你有什麼,二是你要什麼,三是你能放棄什麼。想清楚這三個問題,你就擁有了長遠的目標和一定的人生高度,那麼當下的工作不論是創業還是就業不再毫無意義,而是你的人生理想。人生征程上不可或缺的一步。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知道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的那些過程,具備長遠眼光;而作為就業者,著眼點也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的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相定飯碗,自然不會想得太遠,也不會太高。而且,很少有就業者能進行換位思考,站到老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就造成很多就業者很難跳出自己的思維模式而終其一生。
二、是否擁有夢想
只是為了生存,只關心生活、只滿足感受,恐怕稱不上有夢想。安於就業的人往往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沉淪,就是因為沒有夢想可以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且沒有夢想的人往往不能堅持,在失敗的路上一蹶不振的都是天折的創業者;真正的創業者為了夢想而活,不在乎初期的艱難、不在乎別人的流言蜚語、不在乎失敗的重創,他們享受創業的過程,如同上癮,他們覺得創業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夢想如同一道分水嶺,就業者在那邊,創業者在這邊。
三、對完成的定義
創業者對一件工作的完成定義是指把某件事徹底解決,考慮到方方面面所有的可能性,而且今天能做完的一定不拖到明天。而就業者會習慣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數來分解,每天只完成「人小時」,下班時間一到心裡就習慣性的結束手頭的工作,剩下的明天再做也無妨,覺得在公司里多待一分鐘都不願意。試想,這樣的完成有何意義?可是對於創業者來說,事業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
四、是整體思維還是局部思維
就業者在接到一個指派工作任務後,往往是直接進行處理或是分解後轉交其他同事,在他看來,這事就差不多算完了,反正他負責的這塊已經做完了,至於轉交出去的工作任務是否被保質保量按時間完成了,那就不在他所要操心的範圍之內了。許多就業者已經習慣只管二畝三分地,轉交給別人的事就讓別人操心去吧,嚴重缺少整體系統概念;而創業者則不同,他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們慣用全局的思維,整合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不要用多管閒事來給塞自己,你的事業是和你的視野相關的,你看得越遠,可能得到的資源越多。
五、是否具有責任
在公司或企業中,一旦出現事故,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是老闆要追查責任,大家異常統一、步調一致地互相推卸責任,極少有人會站出來承認是自己工作的不足,反而都強調自己肯定是把屬於自己那個環節做好了,至於前后街接人員所出的問題,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就業思維深了,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迴避,或者是設法推給別人,這樣一來,就業者也就愈加不可能從失敗和失利中學習、吸取到教訓了。創業者則不一樣,他們習慣分析事故、失敗的原因,在今後的道路上儘量避免。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創業者們的成長也就是從一個個自己經歷的失敗中總結分析了問題原因所在,積累了經驗。有時候,這樣的反思和承擔,有可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責任對於每個人來說,不僅具有個人意義,更具有社會意義。
六、是否具有成本概念
作為創業者,每一分錢的支出都會算作是成本,省下來就是利潤,所以,精打細算是許多老闆的習慣思維和動作。這是在創業過程中養成的習慣,絕對不是一個「摳」字能概括的。而就業者們卻很是「大方」,他們不把自已和工作或是公司融為一體,總覺得公司是老闆的,又不是自己的。花的錢是公司的又不是自己的。這樣的思維模式雖然不能在不對,但確實是狹險和自私的,以至於許多就業者在自己創業的時候,還改變不了在就業時養成的大手大腳的習慣。想創業沒有很好的成本觀念,就難以實現財富的積累。
七、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就業者很容易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即遇到某一類事情就要用這一種特定的處理方法,這樣的方法不一定不好,但你主動捨棄很多的可能,也可能捨棄了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完成一種工作不止一種方法,如果人類只滿足於用一種方式解決問題,那麼世上再沒有創業者這個名稱;如果人類只滿足於用一種方式解決問題,那麼社會就會停滯不前。來勢洶湧的創業者團隊都是帶著創新的思維,精益求精的做事態度去解決問題!創新是創業者最珍貴的品質,創新也是對創業者最崇高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