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什麼業,老老實實回家上班都比現在強!"
隨著90後、95後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了安逸穩定的職場工作,開始投身到紅海翻滾的創業浪潮。自營店、工作室、人雲亦雲之下,創業似乎成了一個遠勝"鐵飯碗"的"金窩窩",至少疫情之前卻是如此。
月入30萬不是夢,成功故事下的千軍相競
回看近些年的媒體導向,有太多的"創業神話"被大家所知。"成都小夥賣串串香,靠一瓶啤酒,月入三十萬"、"白手起家,90後小夥從"黃牛"混成企業經理"。誠然,這些勵志故事無疑激勵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行動,靠創業成功翻身,但同樣有太多的人也陷入了"為創業而創業"的怪圈:創業就能成功;別人可以,我也可以;月入三十萬不是夢。
十個創業九個死,年輕人創業為何屢屢失敗?劉強東一語道出真相
建構在這種"畸形"的盲目自信之下,鮮有年輕人真正去思考創業到底是為了什麼,項目的優劣到底在哪裡,成功率由多高,最終淪為資本市場一顆顆鮮嫩的"韭菜"。疫情期間,線下從業受阻,無數創業者因資金斷裂,用戶流失而飲恨烏江;從事線上創業的青年也被刷單兼職的"高回報"騙的顆粒無收。
需求為王,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
關於年輕人創業,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創業要想取得成功,關鍵就一句話:只要你能夠解決一個問題,那麼你的項目就一定會成功。"放到今天來看,就是你創業的項目能否解決用戶的痛點和需求。以刷單為例,看似解決了商家的流量問題,但實際上是對用戶和平臺的一種欺騙,這種游走在市場邊緣的灰色產業,註定是不長久和不現實的。更何況有許多違法者,抓住"高回報"的幌子,誘騙創業者深陷其中,最後人財兩空。
再看那些成功的創業者,無不擊中市場用戶需求。"啤酒哥"賣串送啤酒就是一個"薄利多銷"的經典案例,夜宵產業啤酒和菜品深深綁定在一起,年輕人敢於突破傳統經營模式,為消費者讓利,用戶自然也滾滾而來。
解決痛點,京東殺出重圍的制勝之道
創業之初就抓住了兩個核心痛點:"電子產品的正品率"和"快遞配送效率"。幾十年來,京東深植產品服務和物流配送兩條賽道,以京東自營提高正品率,以自營物流提升物流速度,讓京東這個品牌牢牢占據消費者網路購物的意識中來。"買正品,上京東","次日達,選京東",正式鐫刻在用戶消費理念中的品牌價值,使得京東殺出電商重圍,成為了一家"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
還是劉強東那句話:"如果大家創業的話,希望每個人要問自己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這個項目解決了什麼問題。"希望每一個創業者都可以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創業的價值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