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性的創業熱潮蓬勃興起,每天大量創業報導、投資新聞見諸報端。大街小巷的咖啡館裡充斥著「商業模式」「VC」 「天使投資」的各種論調。創業者的各種跌宕起伏的創業經歷更是網絡熱炒的對象,雲等成了無數年輕人追捧的偶像。
也許,你已經熱血沸騰,也想沖入創業者的行列。也許,你已在創業者之列,箇中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問問自己,你對創業有一個真實而深刻的認識嗎?你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創業不是開公司
很多人覺得創業就是開公司。然而,創業是創建新事業,絕不是僅僅是開公司。創建的對象也不一定就是有形的企業組織。任何一個在不確定環境下創造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過程都可以視為創業。按照哈佛大學斯蒂文森教授的定義,創業是在資源條件的高度約束下,追逐機會、整合資源並創造價值的過程。
創業可以分為兩大類: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對一部分在就業市場無法獲得理想報酬的人或者自身生存受到挑戰的人,不得不通過創業來獲取創業生活來源,這是生存型創業。常見的夫妻店就是這種類型。還有人是源於對某種機會的捕捉和某種價值願景的追求走上創業之路,如賈伯斯創立蘋果,馬雲創立阿里巴巴。顯而易見,機會型創業往往更能發揮創業帶來的價值創造效果,更值得被鼓勵。
創業是一次獨特的旅程
一個人一旦決定踏上創業的旅程,前前後後大致要經過幾大考驗。
機會識別。機會識別不只是發現機會,更重要的是評估機會,這是一個技術活。你看到的機會,很有可能是一個火坑。空想很容易,但對每個發現的機會進行相關信息的收集,綜合評估行業和市場狀況,客觀評價自身能力和資源擁有情況卻並非易事。如何判斷一個商業機會是不是值得深耕呢?首先,用某種產品或者具體的服務進入市場是可能的;其次,當追隨者湧入市場時你還有競爭優勢;再次,有可觀的經濟回報;最後,機會窗口已經打開。最後的一點很關鍵。
市場上的任何一個產品或者服務隨著時間的長度和整個社會擴散的過程都會類似一條S曲線,產品和市場的發展先後經歷孕育期、成長期、高速發展期、成熟期。那所謂的機會窗口往往處於孕育期到成長期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也叫作市場起飛點。你進入的最好機會就是在市場起飛點附近。「領先百步死,領先半步生」,如果太早進入,市場還沒有成熟,你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育了市場,為他人做了嫁衣;如果太晚進入,先進入者的體量已經很大了,你的競爭環境就會特別惡劣,紅海是很難再給創新創業機會了。
團隊組建。人、財、物是任何一項創業活動必須具備的生產要素。再好的商業機會,如果無法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打造一支驍勇善戰的團隊,都是紙上談兵。在如今的創業環境下,一個人在創業的過程中單打獨鬥幾乎不可能成功,擁有一個相對穩定和核心的創業團隊是機會開發前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想組建自己的創業夢之隊,就要明白何為優秀的團隊。首先,團隊成員必須擁有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個不言而喻。其次,團隊成員要擁有社會網絡和資源的必要儲備,並且能夠進一步生長擴展。再次,團隊成員價值觀要契合,最怕的是創始團隊是因為熱情而不是相似的價值觀而走到一起。最後,團隊治理結構要清晰,各有定位,各司其職,能有效解決問難題和分歧。
明白了什麼是你的創業夢之隊,接下來,就是招兵買馬了。殘酷的現實立馬又出現了:一個資源稀缺、前景不明、待遇平平,今天不知明天生死的小公司如何才能網羅到精兵強將,陪你不分晝夜、甘苦共擔地在商海里出生入死呢?首先,你要明白你所創立的這番事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不是阿貓阿狗、蝦兵蟹將隨隨便便漫無標準地搜羅在一起就大功告成,即使是腰纏萬貫的大企業的招聘啟事也對每個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崗位職責做詳細的描繪。所以你需要的人才一定得和你的創業機會相匹配。其次,當你心中已經模擬畫出了人才形象時,接下來要做的是按照這幅畫像指引到你的社會網絡中搜尋合適的人。社會網絡包括你的同學、朋友、師長等。創業者要善於在社會網絡中尋找人才和夥伴,而不是借力招聘網站或獵頭,那是成熟的公司的做法。
人才在資源市場中是明碼標價競爭的,初創小公司且不說能否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滿足優秀人才的薪酬期望,甚至連勾起精英們興趣的亮點都無法體現。同時,團隊的磨合和信任需要花費時間,沒有多年的相識基礎,對方的價值觀、做事風格、真實能力、可信賴程度都需要花時間去考驗,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成本太高。那麼問題又來了,假如在自己的社會網絡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怎麼辦?這時候你就要捫心自問了,你擬創業的想法有沒有進過深思熟慮探討其可能性?你喲沒有深入你擬創業的行業接觸相關的人士和信息?最後,經過你的精心匹配,你已經有明確的招人意向了,在正式結盟以前嘗試與意中人逐步接觸、試探和了解,看看彼此的品性、思路、價值觀是否合拍。
這樣的試探過程可以通過正式的工作試用完成,也可以採取休閒娛樂聚會的方式考察。如果經過這一關的篩選,對方能進入你的法眼,那麼恭喜你基本找到了如意人選。
資源整合。創業者開發機會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資源整合,不要被「資源整合的時代已經過去」的論調給騙了。資源整合將是人類永恆的活動之一。創業者幾乎都是白手起家,資源匱乏在創業旅程前特別凸顯。創業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設計合理的商業模式,吸引別人手中掌控的資源,把一些「邊角料」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自己的創業目標。骨幹的現實是,初創企業缺的就是資源,怎麼才能獲得資源擁有者的青睞和支持?
唯一可能的途徑就是回饋給他們更多的價值、金錢、聲譽或更好的產品。讓本來資源稀缺的初創企業更多價值聽起來好像是一個悖論,其實核心就在於你所追尋的這個商業機會本身有多大價值。褚時健可謂神曉箇中奧妙,其打造的儲橙品牌把一片荒寂的土地有價值,為農民創造了體面的收入,為土地的集體擁有創造了可觀的土地租賃費,為當地政府提升了地區聲譽,為消費者提供了品質極高的冰糖橙。褚時健讓上下游的資源擁有者都獲得了價值,這是其整合資源的高明之道。
新企業生存的發展。大多數時候創建一個企業仍然是發展事業的載體。初創企業猶如新生嬰兒,非常脆弱。這時,新企業的最大任務就是活下來,而前兩年是關鍵。很多新企業都沒有熬過兩年。在這個構成中不僅要保證業務做起來,還要打造組織的新雛形,同時保證現金流不枯竭。
獲取回報。追求回報是踏上創業之旅的終極目標之一,這不限於財富回饋,還包括情感、聲譽等精神上的收穫。
創業的殺手鐧:創新
創新不等於發明創造,發明創造是解決技術領域的特有問題,創新更多指向經濟學範疇,創新強調的是讓一個創造性的想法產生新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的過程。創新可能源於創造,但也可能源於資源的重配:把資源從無產出效率低的地方配置到產出效率高的地方。
創新和創業則像一對孿生兄弟,形影相隨。創新不只是產生一個新主意,新主意不會自己生根發芽,它需要創業者花費很多精力,對創新過程進行細緻有效的管理,才能產生經濟和社會價值。創新的管理涉及四個方面:識別創新的機會,獲取創新所需要的資源,創立一個新的組織,創造出新的價值。這四個方面的循環過程就是創業的過程。不難發現,這四個過程都需要「新」,創業的核心使命就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