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失敗公式:想要找人投資

創業失敗公式:想要找人投資

初創團隊,尤其是學院派,都會有一種和現實完全脫離的創業幻想。以為今天有一個創業點子後,只需要寫一份漂亮的商業計劃書(BP, Business Plan),順便做一點產品原型,就可以去參加路演或創業比賽,如果有機會拿到獎金或名次,就有機會拿到天使資金、種子輪,然後一路 A 輪、 B 輪,甚至 IPO 。
 
實際上創業,得到一些經驗之後,你會發現學校的那套完全沒用。學校從頭到尾都沒有抓到創業或投資的關鍵點,連擦邊球都談不上。找投資人的學問之大,很難有人全部都懂。

在什麼時間點該去找什麼樣的投資人,是一個很大的學問與陷阱。簡單來說,投資人要慎選,自己人的錢最貴。創業初期絕對不該沒事找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初創團隊在創業初期,最需要的其實不是投資人,而是夥伴。這個夥伴可能只出錢;他沒有時間給團隊,最多只有產業經驗或團隊需要的人脈資源,因此只占一些股份,但股份多少就很有學問。至於如何判斷這個人適不適合出錢當你的夥伴?如果你跟他談完自己想過之後,你還需要第二人以上的意見,你們就不適合當彼此的夥伴了。
 
除了夥伴,也可以找天使。這些天使真正的身份通常是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對於市場有些想法,他認為某些項目該做、自己也想做,但不見得自己會做;只要在市場上找到有人願意認真投入、義無反顧地做,他就可能會是創業團隊的天使。他可能會拿一些團隊的股份(事實上可以拿、也可以不拿),看他的身份來決定最好。

說到底,其實也不是不能見風險投資人;但對創業團隊來說,最好是當你覺得自己有很好賣相的時候才見對方。和漂亮女孩或鮮肉男孩常選擇的交友策略一樣,你可以去見、去認識一些風險投資人,但別拿對方的錢;你可以讓投資人知道有你存在,但不需要貼過去,反過來要讓人家來追。創業者的重心還是要放在產品上,把成績做到最好,就更有條件和投資人談。別以為事情有這麼好辦,兩手空空,只靠一張嘴、一份創業計劃書就去拿錢。


幻滅的初創募資課:估值

學校教的創業募資方法,其實是很中規中矩的版本,關於估值(Valuation)有一整套的書在講本益比(P/E ratio)之類的方法,但那一整套的書完全沒辦法適用在初創上。

學院派的估值方法主要是折現法(DCF, Discounted Cash Flow),最常用於項目融資;例如蓋一個橋、高鐵、機場或電廠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例如,在南方找個地方蓋個電廠發電,因為發完電後是賣給南方電網去分配給用戶,因此只要南電躉售電價寫死了,地價、利率、匯率、原物料價格、環保成本等所有可以控制的變因都控制住了以後,就可以算出合理的報酬率去決定要不要做這個項目。

估值的另一個常見方法是市場派的說法:只要是市場價格,就是最終價格。市場價格通常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來初抓,一種是價格對營收比(P/S, Price to Sale)、一種是價格對利潤比(就是本益比,P/E, Price to Earning ratio )。市場會看一家公司所處不同的產業、技術/客戶與供應鏈掌握程度和市場資金充裕與否來抓出一個比例範圍,這個範圍就是市場對一個公司價值的「感覺」。
 
對任何早期的初創團隊來說,你除了團隊、想法、產品,一些還不一定付你錢的用戶,你什麼都沒有,更別說估值了。但你如果要活到 A 輪,可以正式開始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你一定要能做出基本的營收,拿成績(traction)出來換。以目前市場觀察,做網絡/軟體服務的項目,國內市場在 A 輪的 P/S 通常在 7 倍。團隊不該在國內追矽谷的估值,因為相對的市場發展、用戶成長與資金(整個融資市場有多少人在搶),對很多投資人來說,其實在這個時候的創業團隊估值,從頭到尾還是虛的,只是喊出來的本夢比而已。

 

錢很多種,不一定要找投資人

什麼時候開始募資,什麼時間點開始募 A 輪,A 輪後的投資人怎麼看你的早期投資人,永遠都像是一個藝術,沒人說得准。但如果拿了投資人的錢,團隊就得符合投資人的期待,如果投資人期待你做的不是團隊自己能夠掌控的方向,很容易就完了。在 Facebook 之前,有一家更早達到 100 萬使用者的社交網站 friendster ,就是因為更早拿了 KPCB 的投資,KPCB 發現社群網絡服務只有廣告才是有辦法賺錢的,就開始要求 friendster 在那個時間點開始變現,沒多久 friendster 就死了。

如果你因為不想被左右而不想拿投資人的錢,創業的心態會變成我要怎樣讓我的公司活下來,這時你就會發現正現金流很重要。今天出來創業,如果你做的是一個會賺錢的 B2C 應用,你就從頭到尾考慮要自己賺,別想拿投資人的錢。投資人不容易給你錢,因為品牌、商業模式壁壘,對投資人來說都不算什麼;如果你找到賺錢之道,你就自己做了。在 2017 年的現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都已經進入成熟發展期,這些項目都需要大量技術投入,投資人通常比較偏好 B2B 的項目,因為這些項目通常穩定、靠譜,而且 B2B 意味著通常產業單量大、需求確定。

 

世界很小,別玩弄投資人

有些團隊運氣很好,在剛開始談投資人時就碰到條件很好的投資者,但許多創業家會在拿到這樣的 term sheet (投資條款清單)時覺得自己身價非凡,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價錢。所以馬上找更多投資人談,想拿到更好的大餅。但投資人不是沒有自己的資訊管道、消息來源和人脈關係。很多好的投資人隨時都在市場交換訊息。

在矽谷,頂級創投們不但互相認識,幾乎每周都有相關的投資人與被投資者或潛在投資對象的聚會,這些創投工作者本身往往也介入投資項目很深,意思是他們真正認識每個自己想投資、已經投資的公司,幾乎認得公司的每個人,花很多時間與這些人認識、交換意見。

創業者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或希望儘快完成募資,常用「A 已經要投我了!我已經拿到 term sheet 了,你要不要跟隨你。」這類型的槓桿手法玩弄投資者們;事實上投資者也會很快互通消息,進一步改變投資條件;最重要的是,這招其實很危險,因為創投工作者們將會特別懷疑這些創業者的品德,這招也許在投資人資訊透明度相對較低的城市還有點管用,但在國際市場和大城市是行不通的。